

奖品的设置也愈发贴心,不仅能瓜分五亿现金红包,还能获得「清空购物车、全年帮你还花呗、带你去看你种的树」等特别的礼物。


如果你失去了这段记忆,但我相信你一定还记得那个做“五福到”手势刷屏的马云爸爸。
2017年,通过支付宝扫一扫里的“AR”,扫描生活中任何地方的“福”字,或参与蚂蚁森林都有机会得到福卡增加了“万能福”和“顺手牵羊卡”,让“五福”活动翻倍有趣。
“五福”产品经理冠华在除夕当天正式出道,并且把去年欠大家的敬业福都还上了。

上线后,有大量用户通过微信「使用“吱口令”」邀请好友进入支付宝群。成功引起了微信官方注意,上线当天下午,“吱口令”就被微信朋友圈屏蔽。
对于社交支付宝也是很有想法的,那除此之外,支付宝为了社交还做过哪些努力?
2015 年7月,支付宝开始社交化尝试,钱包二级界面,出现“我的朋友”界面,并且加入大家可能高频使用的功能“口碑”;同年10月上线“生活圈”功能,用户可以在生活圈中分享视频或图片。
2016年9月,新增加生活号、语音助手等功能,并给用户推荐可以认识的人。同年11月,灰色测试“圈子”功能,摇身一变「支付鸨」。

那么,为什么支付宝这么努力,做社交还会失败?
支付宝是作为一款工具类的APP走入我们的视线,我们是为了使用支付功能而不是兴趣才选择使用支付宝。
一旦脱离支付这个前提,我连打开支付宝看余额的勇气都没有,为什么要选择在一个工具类APP里面和朋友聊天扯皮、记录生活?
支付宝社交能不能被认可,社交功能能不能完美融合支付场景很关键。
2、奇怪的圈子玩法
支付宝的品牌形象一直是严谨、安全、可信赖的。而有意思的“圈子”功能规则却更鼓励女性用户发帖,男性用户赞赏和评论。

3、很难赤条条的做朋友
在支付行为中,我们必然会暴露自己的真实姓名、联系方式等信息。如果是面对陌生人难免有所顾虑,而面对有一定了解的人,为什么不通过支付宝以外的其他平台完成社交行为?

而为了让用户尽可能多的使用支付宝,的确需要社交类型功能的加入。从最开始的有目的性的加入口碑,到后面的圈子等一系列的尝试。到现在的蚂蚁森林、蚂蚁庄园,都是为了让用户更多的使用支付宝。
以上,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呐,如果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是不同的看法,欢迎在留言区留言!
最后,送大家一个丑丑的福字。

祝大家早日集齐五福,如果你扫到福卡一定要在文末告诉我呀~